煤矿钻场视频监控系统-煤矿打钻视频系统
一、系统概述
煤层钻孔预抽瓦斯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目前钻孔施工普遍采用单一的人工监督方式,不能有效防止打假钻、虚报进尺等情况,致使瓦斯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而发生事故。通过安装井下钻场视频监控系统,能够增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,规范现场施工人员的行为,确保瓦斯钻孔的施工质量,有利于落实防突措施和减少突出事故。
目前XXX煤业钻孔施工人员按照设计要求自行完成打钻、封孔、下筛管等工作,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测监督手段,受人为因素影响,钻孔、封孔、下筛管安装质量参差不齐;而且其钻孔验收方法采用施工人员、安全员、瓦检员联合验孔,钻孔施工完毕后经常需要等待验收,效率低下。
二、系统建设目标
通过在XX煤矿建设钻场打钻管理系统,有效防止打假钻、虚报进尺等情况, 确保煤矿瓦斯钻孔的施工质量,减少突出事故的发生。同时解决井下和地面人员沟通不畅的问题,提高生产效率;主要建设目标如下:
1. 系统软件根据打钻过程录制视频并进行存储,用户可以根据钻场、钻孔编号等信息轻松查找到相关录像,方便施工录像审核与后期追责;
2. 采用高清、透雾、白光、音视频一体化摄像仪,确保对打钻现场情况的清晰监控和井上下之间的语音通讯联络;
3. 采用通信电缆进行高清数字视频传输,摄像仪之间可以“手拉手”级联,方便现场传输线路的施工维护工作;
三、设计方案
技术路线
(一) 选用的摄像仪需具备低照度、宽动态、强光抑制、白光补光、透雾技术
瓦斯钻场粉尘大、水气大,设备工作时可视距离非常有限,视频监控是有效替代岗位工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和手段,然而常规摄像仪成像效果无法适应如此恶劣的环境;高清、低照度、宽动态、强光抑制、白光补光、透雾数字摄像技术,通过采用特殊的成像技术和成像模块,并集成补光功能,可实现在采煤面恶劣条件下的成像效果,为工作面视频监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。
低照度及白光补光技术
打钻现场环境粉尘大,灯光暗淡。而煤层的吸光率高达90%。要想在工作面的恶劣环境中取得较为清晰的图像,摄像机需要具备星光成像的感光元件,同时需要配合高速快门等协调工作,才能在微弱的光纤下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。瓦斯钻场光线插,只单纯采用低照度技术,图像可能依然会存在混沌、全黑的现象,为保证24小时清晰的成像效果,摄像仪集成本安白光照明技术,即使在全黑的环境下,依然清晰可见。
强光抑制、宽动态技术
瓦斯钻场灯光较弱,亮度不均匀,容易在摄像机成像场景内形成强光反射或明暗不均。同时现场人员在移动时很容易将矿灯直射到摄像仪镜头上,如果不采用强光抑制和宽动态技术,摄像仪会经常处于花白画面,难以确保成像效果;此次选用的摄像仪采用基于硬件DSP处理的多采样的强光干扰抑制算法。为了实现强光干扰抑制,项目拟采用自适应DSP背光补偿,能根据环境光线强弱,调整背光强度及采样频率,并利用不同背光强度下的图像进行快速融合计算。由于摄像仪工作环境的亮度比较低,通过采用超低照度、本安摄像仪使拍摄的图形效果更清晰;而强光抑制技术可以有效克服工作面摄像仪由于灯光的直射,造成画面大面积发白的问题。
水雾及煤尘穿透技术
打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尘,喷水降温降尘时水雾也非常大,可见光很难穿透粉尘和水雾,肉眼也往往难以看清,因此如果在工作面安装的摄像仪不具备此种技术,则根本无法对正在工作的采煤机进行有效的视频监控。
在不可见光的范围内,有一频率的光可以穿透雾气,透过云雾、水气拍摄物体,相当于透过了两重透镜(水珠与实际透镜),除了R光线可以正确聚焦在感光模块上,RGB光线中的GB均无法正常的投射在感光模块上,这样就造成了普通模式镜头无法正常、清晰的得到云雾、水气中的图像。本次选用透雾摄像机自带图像还原算法,对图像进行动态的运算补偿,从而达到透过煤尘、水雾拍摄环境及目标图像。
(二) 双绞线高带宽远距离传输技术
煤矿的井下视频监控数据一般都是采用光纤进行传输,但由于瓦斯钻场的特殊性,设备需要经常搬迁移动,如果在钻场继续使用光纤,不仅铺设麻烦,而且光纤容易折断,光缆维护的专业性也给现场使用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;,另外因为网线远的传输距离仅有100米,如果采用网线进行传输更加不适合;业内针此种情况通常采用的解决方法师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,但往往不是因为带宽不足,就是因为传输距离受限遇到技术瓶颈,得不到良好的应用效果,因此需要研发一整套基于双绞线超长距离宽带传输技术的传输系统,解决现有光缆传输使用不变和普通双绞线传输带宽不足的问题。